形态描述
形态
雄性成鸟:头顶、羽冠、上体、翅及尾均暗蓝黑色而带金属光泽,腹部棕黑色,喉白而有栗红色点斑,颈部黑、白、栗斑相杂,胸部黑色杂以白色纵条纹。
雌性成鸟:额黑,向后转为暗栗棕色,颊部棕黄,耳羽栗红;喉白杂以栗斑,颈、胸栗色杂以黑白条斑,下胸暗棕灰色,至腹部变淡;翅及尾棕黑。
虹膜红色,眼先裸部绿色,嘴棕褐色、基部沾绿,跗蹠暗褐色。
量度:(见图1)
雄性成鸟:头顶、羽冠、上体、翅及尾均暗蓝黑色而带金属光泽,腹部棕黑色,喉白而有栗红色点斑,颈部黑、白、栗斑相杂,胸部黑色杂以白色纵条纹。
雌性成鸟:额黑,向后转为暗栗棕色,颊部棕黄,耳羽栗红;喉白杂以栗斑,颈、胸栗色杂以黑白条斑,下胸暗棕灰色,至腹部变淡;翅及尾棕黑。
虹膜红色,眼先裸部绿色,嘴棕褐色、基部沾绿,跗蹠暗褐色。
量度:(见图1)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上体黑色(♂)或深褐色(♀),颈侧有皮黄色块斑。
生境信息
生态 栖息于芦苇丛、沼泽、滩涂、红树林及林间溪流。在贵州分布于海拔700—1000m。以小鱼、虾类、泥鳅及水生昆虫为食。常单个或成对活动于稻田、河塘。在芦苇丛中、树上或竹林中营巢,每窝卵3—6枚,卵呈浅蓝色。雌雄共同孵卵。据1987—1991年统计,我国仅有极少量越冬种群(Perennou et al.,1994)。
国外分布
印度,马来西亚,印度尼西亚,巴布亚新几内亚,所罗门群岛,澳大利亚
国内分布
台湾、广东、海南为留鸟;云南为留鸟或夏候鸟;长江以南各地及贵州为夏候鸟;偶见于甘肃、陕西和河南的南部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黑苇(开鸟)自1790年订名以来,至1890年原隶于Dupetor属,以其嘴峰相对较长(>70mm),翅长超过170mm,而与Ixobrychus属相区别。近来有些学者主张将Dupetor属并入Ixobrychus属(Mayr,1979;Hoyo et al.,1992),考虑这两属形态上下体均具纵条纹、习性上又都以栖息于芦苇丛中为主,我们同意这主张。
黑苇(开鸟)有三个亚种,即:Ixobrychus flavicollis australis分布于澳大利亚、新几内亚等,I. f.woodfordi于所罗门群岛,及指名亚种在中国、印度等。Yamashina于1931年以我国台湾的黑苇体形稍大,因而提出为I. f.major,可是这亚种的翅长为207—225mm,与指名亚种的翅长(196—218mm)部分重叠,故可视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。
这次在编志中,我们又测量指名亚种的翅长:♂♂(13)为198—215mm,♀♀(6)为196—218mm,与以前文献报道一致。指名亚种与Majar亚种的翅长还有部分重叠。
从种群数量来看,据王嘉雄等(1991),本种于1933年在台南曾捕获4只,1990年4月于台北南港拾得1只,因而认为是迷鸟。颜重威等(1996)亦把台湾的这种鸟列为迷鸟。
黑苇(开鸟)有三个亚种,即:Ixobrychus flavicollis australis分布于澳大利亚、新几内亚等,I. f.woodfordi于所罗门群岛,及指名亚种在中国、印度等。Yamashina于1931年以我国台湾的黑苇体形稍大,因而提出为I. f.major,可是这亚种的翅长为207—225mm,与指名亚种的翅长(196—218mm)部分重叠,故可视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。
这次在编志中,我们又测量指名亚种的翅长:♂♂(13)为198—215mm,♀♀(6)为196—218mm,与以前文献报道一致。指名亚种与Majar亚种的翅长还有部分重叠。
从种群数量来看,据王嘉雄等(1991),本种于1933年在台南曾捕获4只,1990年4月于台北南港拾得1只,因而认为是迷鸟。颜重威等(1996)亦把台湾的这种鸟列为迷鸟。
引证信息
Ardea flavicollis Latham,1790,Ind.Orn.2:701(模式产地:印度).
Dupetor Heine et Reichenow,1890,Nom,Mus.Hein.: 308.模式种: Ardea flavicollis Latham.
Dupetor Heine et Reichenow,1890,Nom,Mus.Hein.: 308.模式种: Ardea flavicollis Latham.